陵园简介

联系我们

重庆福山陵园

地 址 : 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

电 话 : 023-47690320  

 

陵园风景

您所在位置:首页 > 

殡葬礼仪演变概说

发布时间:2018-01-30 10:00:59     

殡葬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源远流长,其萌芽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的晚期。1933年,在对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的发掘中,考古学家发现有男性老人、中年和壮年及五岁幼童、初生婴儿各一人。这似乎是一块不同年龄的男女和葬的墓地,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男子、中青年妇女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。根据民族学的研究,在死者身上或身旁撒赤铁矿粉末,是旧时期时代晚期常见的葬仪之一。红色象征着鲜血,而雪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托之所。在尸体上撒赤铁矿粉,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,赋予新的生命,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,只是长眠罢了。

 

    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晚期,随着民族成员之间的贵贱进一步分化,殡葬仪式也逐渐增加了宗教的内容和色彩。如山东腾县墓葬中已出现了木椁,胶县龙山文化遗址中又有玉琀。

 

    夏商周三代时期,殡葬礼仪已向系统化、程序化的方向发展。特别是周代,“郁郁乎文哉”,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时代。对周人来说,殡葬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象征。他们认为上古之民穴居野处,故其丧葬礼仪也草率简单。孟子说:“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,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。”将死者弃之原野,草草了事。时过境迁,周代的殡葬礼仪文化要比前人文明丰富多了。据记载,当时殡葬礼仪已初具雏形,属纩、三日大殓、棺椁制度、明器制度等都已出现。

 

   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殡葬礼仪已基本具备完形:人初死的时候要举行复礼,亲属登上屋面向着北方为死者招魂,这叫做“复”。这是不认为死者已死,希望他(她)能够复苏的最后一次努力。只有在复而不醒的情况下,才能举办丧事。行复礼时,亲属要不断呼唤死者,是男子要直呼其名,是女子要称其字,因为古代妇女不以名行于世。

 

    接着是为死者举行沐浴礼。沐浴时、脱去死者的衣服,用盆盛水,用勺子舀水往尸体头上身上浇洒,再用细葛制成的稀巾洗擦。沐浴以后便要举行“敛”的仪式。“敛”,又作“殓”,意思是给尸体穿衣下棺。敛有小敛和大殓之分。小敛指给尸体裹上衣裳,地位越高贵,所裹的衣裳越多;大殓则是指把裹上衣裳的尸体装棺材。小敛大殓又统称为“入殓”。入殓时要往死者的口中放些米,这也叫做“饭”。也可放些玉、壁、珠、贝壳等物,这叫做“含”。具体放些什么东西,一般以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区别。

 

    死者入殓以后,并不立即安葬,往往要停柩待葬一段时间,这就叫做“殡”。停殡的时间有长有短,例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中说:“冬,晋文公卒。庚辰,将殡于曲沃。”据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僖公三十二年的记录,这一年四月以后才葬晋文公,其停殡时间竟达数月。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“出殡”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送葬。送葬的礼仪一般是白色执绋。白衣指送葬者白色丧服,执绋既是送葬的亲友们牵着栓灵车的绳子。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。到了后世,出殡时在送殡者的行列两旁横拉两根带子,用以表示执绋。春秋战国的这些殡葬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有的风俗习惯甚至一直流传至今。

 

    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大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殡葬礼仪制度,并进一步趋于隆重化。汉代的殡葬时代礼仪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一是葬前之礼。这一阶段包括招魂、沐浴、饭含、大小殓、哭丧、停尸等项内容;第二阶段为葬礼,包括告别祭典、送葬、下棺三个环节;三是葬后服丧之礼。陪葬之物有金钱珠宝、饮食器具、印绶、兵器、乐器、明器等,“凡生人所用之器,无不可为从葬之器。”

 

    魏晋南北朝时殡葬礼仪大体上与汉代相同,只是汉代明器陪葬之风甚盛,至魏晋衰落了。但此时在殡葬礼仪上出现了一种渴葬的新现象。所谓渴葬,就是不按传统殡葬利益的时间程序而提前埋葬,“朝终夕葬,相尚以速”。此举受到部分士大夫的诘难和反对,他们向朝廷上书疾呼:“请自今士庶宜悉依古,三日大殓。如其不奉,加以纠绳。”但部分士大夫的呼吁并没有改变民间渴葬的盛行。这主要是魏晋南北朝期间,整个社会动荡不安,战乱不停,庶民百姓生活艰难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平民百姓自然欢迎从间从速的渴葬方式。

 

    当历史车轮进入唐代,殡葬礼仪又反而趋于崇尚周礼倡导的那套模式。唐代一代雄主李世民由于采取轻徭薄赋、与民休息的政策,出现了社会安定、天下大治的盛况。“衣食足,然后知礼仪”,只有当天下百姓大众过上温饱的日子,才会在生活的各方面更自觉地崇尚礼节仪制。唐代殡葬礼仪在参照周礼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、程序化了。当时一死者从断气到殡葬、奠基完毕,共有六十六道仪式,繁文缛节,不一而足。但另一方面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唐代盛世的面貌。

 

    宋人对殡葬礼仪也十分重视。宋朝政府为了整饬礼仪,敦厚风俗,曾多次颁发新的殡葬仪注,严立禁约,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《政和礼》。北宋许多著名的士大夫也在官修礼书的同时,为整饬礼仪,纷纷著书立说,畅谈各自的观点。例如北宋司马光根据《仪礼》而参照当时所可行的殡葬礼仪,撰成《司马氏书仪》。他所制定的殡葬程序,虽然仍旧基本沿用前代,但已根据当时民间的社会习俗作了一些删改厘订,多为当时士大夫所遵奉。此外,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又以《司马氏书礼》为基础,酌古今之制而有所增削,撰成《朱子家礼》。

 

    明、清两代的殡葬礼仪,主要依据《仪礼·士丧礼》,另外参考了《朱子家礼》,形成一套隆重而繁琐的殡葬礼仪。

 

    中国古代的殡葬文化是历史的产物,其演变和发展有其客观需要的一面,也就是有其理性的一面,这是应当扬弃的。事物总是可以一分为二的,中国古代殡葬文化有闪耀着崇尚文明、爱敬尊长、寄托哀思的合理成份,这对丰富我国当代的殡葬礼仪文化也是有启迪的。

友情链接: